- 积分
- 24777
- 性别
- 保密
- 注册时间
- 2005-8-17
|

楼主 |
发表于 2009-6-19 00: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4。严州府 地处浙西丘陵山区的严州府(治今建德市东北梅城镇),是太平军与清军多次厮杀之地。关于这一区域人口死亡的情形,严州知府戴檠写道:“严郡乱后,人民稀少,遂安人存十之七,桐庐、寿昌人存十之五,淳安、建德人存十之四,分水人存十之二。”战后首要任务是“招集流亡,收养孤儿,为他日生聚之谋”[30]。 从乾隆十九年到嘉庆二十五年, 严州府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3.1‰,以此推算1858年严州府人口数为101.9万。光绪《严州府志》卷9《食货·户口》记载了乾隆十九年各县户口(丁) 数,以此作为各县人口在全府人口总数中的比例,再依戴槊所言各县人口损失比例进行估测,战后严州府人口数为46.9万,人口损失55万,损失率为54%。 1953年严州府人口数为87.3万,从同治五年到1953年,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7.1‰。按照我在《中国移民史》第六卷中的研究,战后迁入严州府的外地移民大约为3万余人,加上这批移民,从同治四年至1953年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约为6‰。 5.衢州府和金华府 金衢盆地是太平军进出浙江、江西两省的孔道,战争中人口损失甚钜。民国《龙游县志》卷首《叙例》中说:“最后经咸同间洪杨之乱,屠戮至惨,丁壮逃亡。”近人徐映璞指出同治元年八月,“疾疫大作,江南、浙江各军,十病六七,死者不可胜计。衢州人民,死者尤众,往往不得棺木,随死随埋,而荷锸者亦死。衙(州)、龙(游)、汤(溪)、寿(昌)各县,至数十里无人烟”[31]。又有记载说,龙游战后,“本县人存者十不逮一,外来客民温处人占其十之三,余皆江西广丰人”[32]。 衢州、金华两城是金衢盆地太平天国战争的中心区,人口损失较多。在它的边缘区人口死亡率稍低。如江山县,咸丰九年(1859年)人口有25.5万,同治十年(1871年)尚余18.4万[33],人口减少了28%。如果回溯至同治四年,人口损失率可能达到30%。 再如金华县,道光二年(1822年) 人口为27.9万。清代中期金华府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5‰.1858年应有人口32.4万。据光绪《金华县志》卷12,同治十三年 (1874年) 清查保甲连客民在内全县仅有34375户,119427口。光绪十三年 (1787年) 清查保甲土客38083户,145581口。从同治十三年至光绪十三年,金华县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5。 3‰。这一较高的人口增长速度可能因移民的迁入所引起。1953年, 金华县和金华市合计人口为30.7万,从同治十三年至此,79年间金华县人口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2.1‰。如果我们承认这一增长速度,则可以认为太平天国战争导致了金华县70%以上的人口死亡。而在事实上,近人议及同治年间的人口死亡,以衢州、龙游、汤溪、寿昌(并人建德县)等县为中心,并未涉及金华,而在讨论战后的移民迁入时,金华一带也不是移民迁入的重点。所以,我以为光绪《金华县志》中户口记载是偏低的。 据光绪《兰溪县志》卷2,光绪六年(1880年) 兰溪县查办保甲,统计人口, “城乡大小男丁''41457口,“客民大小男丁''4010口[34]。加上女口, 兰溪县的在籍人口大约只有8万。 1953年兰溪县人口为33.6万,多于金华县及金华市,估计太平天国战前兰溪县的人口较金华县为多。如以此数据为真,则兰溪县人口损失率高达80%。在上引资料中,人们也未将兰溪列为战争导致的人口高死亡区。加之战后移民仅及土著的十分之一,比例很低。所以,我以为光绪六年兰溪县的户口登记也是不完全的。 按照清代中期衢州府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1858年衢州府人口可达122.5万,江山县之例代表了战争边缘区的人口损失,西安、龙游两县属于战争中心区,人口死亡至少在全体人口的70%以上。因此,粗略估计,衢州府人口损失大约占总人口的50%。据此,死亡人口约为61万,剩余人口约61万。1953年衢州府人口115.8万,从1865年至1953年,衢州府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7.3‰。这并不是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它包括移民迁入引起的区域人口的较高增长。 太平天国时期金华府境的战争相当激烈,人口死亡比例应当高于江山县,却低于整个衢州府。嘉庆二十五年 (1820年) 金华府人口为255万, 1858年可达308.2万。以40%的人口死于战争计,共死亡。人口约123.3万,剩余人口约185万。1953年金华府人口为295万,从1865年至1953年,金华府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5.3‰。其中移民迁入对于人口增长速度亦有所影响。 6.处州府 同治《处州府志》卷11《赋役志下·户口》记载同治、光绪年间处州府各县人口甚详,其中龙泉、青田、景宁三县稍受战争波及,庆元则未受战争的影响,所载户口数据可供分析。在这一记载中,青田县的户均只有1,2口,明显不合理,由此导致从1876年至1953年青田在籍人口的高增长。光绪《育田县志》卷3《贡献.户口》记载青田县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人口为89667,至1953年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5‰。景宁县人口几无增长,其原因在于1871年户口数的失真,具体分析详见《中国人口史》第五卷第三章。在龙泉、庆元两县,从同治、光绪年问到1953年,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5.8‰和4.4‰,是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光绪 《处州府志》 卷11载丽水乾隆六十年户22690,男女丁口174216; 嘉庆二十五年户35172,男女丁口349127。从乾隆六十年到嘉庆二十五年,户和男女丁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2.9‰和15‰。依《中国人口史》第五卷第三章所述,嘉庆二十五年数据已有夸大。以乾隆六十年数据为基础,以5‰的年平均增长率推算,1858年丽水县人口为23.9万。 从同治十二年到1953年,丽水县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7‰。 以此回溯,同治四年人口为10.4万,战争期间损失12.5万,损失率为56.4%。松阳县的人口不会在丽水县之下,有记载称:“处郡之被寇也,不止一次。本年(指同治元年)夏间,发逆自温窜其境,受害惟松阳为甚,丽水次之。兵戈之后,继以瘟疫,死者累累。”[35]松阳、丽水的情况相似,但战后丽水的人口增长速度不足4‰,而松阳则高达10‰以上。两相比较,我更相信丽水县的人口增长是真实的,而战后松阳县的户口数据则是低估的。遂昌县的情况也是如此。 光绪《处州府志》 卷11载有云和乾隆六十年人口为50547,嘉庆二十五年人口为67029,道光三十年为74828,两个时段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6‰和3。7‰。以此推算,1858年人口为7.7万。实际上,该志记载咸丰十一年人口数为7.3万,同治二年人口数基本不变。这是不可能的。在1861和1862年,云和县曾两度受到战争的侵袭,人口不可能不有所下降。1953年云和人口为67199,以5‰的年平均增长率回溯,同治四年人口为4.3万,战争中损失3.4万人口,损失率为44%。 光绪《处州府志》 卷11载缙云乾隆五年户17378,男女大小丁口88027,户均5.1口;嘉庆二十二年户20305,男女大小丁口95941,户均4.7口;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只有1.1‰,明显偏低。道光二十七年户34890, 男女大小丁口118637,户均3.4口。道光年间的户均口数明显偏低? 以嘉庆二十五年的户均口数进行调整,道光二十七年男女大小丁口为16.4万。乾隆五年至此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5.8‰。以道光二十七年的人口为基数, 以5‰的年平均增长率推算,1858年人口为17.3万。以1953年人口数为基数,以同样的年平均增长率回溯, 同治四年人口为15.2万,战争期间损失人口2.1万,损失率为12%。 战前宣平人口数不详。 同治十二年,宣平户24733,口127915,户均5.2口。从户均人口这一指标来看,宣平人口调查的质量是无可挑剔的。然而,同治十一年的人口比1953年高出许多,很难让人认为这一数据是真实的。民国《宣平县志》卷1《户口》称:“清光绪以前,大率沿编旧例,以赋徭为重,册报户口,恒只列男丁。至宣统二年筹办城镇乡地方自治,始实行调查。”光绪及光绪以前的户口数据都是不可相信的。 综上所述, 以嘉庆二十五年人口数为基点,按5‰的年平均增长率推测, 1858年处州府人口可达129.8万。 1953年处州府人口数为133.9万,以5‰的年平均增长率回溯,1865年有人口86.3万,人口损失47.5万,损失率达35%。 7.绍兴府 民国《萧山县志》 卷5《田赋门·户口三》载乾隆十四年实在烟户46461,男妇大小丁口209343,户均4.5口。乾隆五十四年户71672,口686520。乾隆十四年的人口数偏低。按《中国人口史》第五卷第三章论述,清代中期绍兴府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5.3‰, 以此推算,1858年萧山县人口为97.8万。 同志载宣统二年萧山县二十六乡男女共413750,1932年人口为453087,1953年人口为593209,两个时段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1‰和12.9‰,从宣统二年至1953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则为9‰。 我怀疑宣统二年及1932年的萧山县人口数均偏低,即使以宣统二年数据为起点,以4.1‰的年平均增长率回溯,1865年人口数为24.4万。如以1953年人口数为基点,以5.3‰的年平均增长率回溯, 1865年人口为37.3万。以后一数据为准,人口损失60.5万,损失率为62%。 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绍兴府西部四县中萧山县人口损失比例相对最小。将1953年山阴、会稽、萧山、诸暨四县人口与乾隆《绍兴府志》卷13《户口》所载乾隆五十四年(1791年)口数对照,1953年四县人口数皆少于乾隆五十四年,只有萧山县1953年的人口数最接近1791年。具体说来,1953年萧山县人口是乾隆五十四年萧山县人口的86.3%,绍兴(山阴、会稽两县)为73.1%,诸暨为60.9%。也就是说,在绍兴和诸暨等地,太平天国战争中的人口损失率可能达到70%以上。据《中国人口史》第五卷第三章的论述,乾隆五十四年绍兴府西部四县人口合计约为317.8万,至1858年,四县人口合计约为452.9万,人口损失率为70%,则损失人口317万,剩余人口135.9万。从1865年至1953年,绍兴西部四县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5‰。 再看看绍兴府东部各县的情况。光绪《上虞县志》卷30载同治八年人口数14.2万,1953年人口为33.5万,此间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0.3‰。1932年上虞县人口为30.4万,1932年到1953年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4.5‰。比较而言,我更相信1932年数据较同治八年数据更为准确。以 4.5‰的年平均增长率回溯,1865年上虞县人口为22.5万。 在《中国人口史》第五卷第三章中,我证明该县乾隆五十四年(1791年) 人口约为34万,至1858年可能达到48.4万。太平天国战争中人口死亡25.9万,人口损失率达53.5%。 民国《嵊县志》卷4《赋役志·户口》载同治八年户33434,男女大小丁口217661,户均6.5口,1953年人口为420143,从同治八年到1953年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7.9‰。同志还记载乾隆五十六年和嘉庆二十五年的户口数,从乾隆五十六年到嘉庆二十五年,户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9‰,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4‰,口的年平均增长率远远高于户的年平均增长率。 仍以全府5.3‰的年平均增长率推算到1858年,则1858年人口为52.2万。1953年嵊县人口为42万,以5‰的年平均增长率回溯到同治四年,是年人口为27万。整个战争期间嵊县损失人口25.1万,损失率为48.1%。 嘉庆二十五年绍兴府东部四县人口约为164.8万,至1858年约为201.5万。由于新昌县人口损失较小,设绍兴府东部四县人口损失率为40%,则人口损失总数约为80万。合计太平天国战争期间绍兴府的人口损失近400万,人口损失率约为鼠60.6%。 战前绍兴府的人口数量远远多于杭州府,即使遭受了如此重大的人口损失,其剩余人口仍有大约260万,以至于战后仍有力量向杭州、嘉兴等府输送一定数量的移民。 8.宁波府 光绪《慈溪县志》 卷12《经政一, 户口》记载同治九年编审户58920,丁口249225,户均4.2口。1953年。人口为274375,从同治九年到1953年,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2‰。 民国《象山县志》卷11《赋役考·户口》记载嘉庆二十一年该县“生收放除,不分士农工商,一律编入”,计烟户通县32079户,人丁大小90845丁,口大小76723,共计167568丁口,户均5.2口。道光十年户3.5万, 大小丁口18.1万,户均5.2口。从嘉庆二十一年到道光十年,户的年平均增长率为6.4‰,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3‰,以口的年平均增长率推算,1858年人口为21万。同治七年(1868年)户41142,大小丁口211955,户均5.2口。1953年象山人口为254353,从同治七年到1953年,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1‰。从道光十年到1953年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8‰,象山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人口受到战争的影响并不大,这一增长率可视为人口自然增殖速度。 从慈溪和象山的例子来看,战后宁波府未受到战争影响的地区的人口增长率并不是很高。宁波府鄞县等县受战争影响很大,人口大量死亡,战后人口的增殖速度可能较未受战争影响地区人口增殖要高。1953年宁波府人口为226.4万,考虑到有大批宁波人口迁往上海,故设战后宁波府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3‰, 同治四年人口为173.9万。嘉庆二十五年宁波府人口为235.6万,从乾隆四十一年至嘉庆二十五年,宁波府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5.4‰。考虑到清代后期至1953年宁波人口增长速度大大降低,故以4‰的年平均增长率推算,1858年人口为274.2万,战争中损失人口100万,损失率为36.5%。 9.台州府 民国 《临海县志稿》 卷4 《版籍·户口》 载同治十年保甲册117929,口467483,户均4口,1953年临海县人口534820,从同治十年到1953年,宁海县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6‰。 民国《台州府志》卷4《户口表》载同治八年仙居县共44038户,以临海户均4口计,则为17.6万口,1953年仙居人口数为21.9万,从同治八年到1953年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4‰。 从临海和仙居的例子来看,战后台州府人口年平均增长牢并不高。民国《台州府志》卷肋《风俗志上》称:“台郡庶而不富,生齿日繁,人浮于地,田不敷种,天仙尤甚,或散之四方,觅食劳工,黄太人稔稼穑,赴杭嘉湖甬佃农以亿万计,往往春出冬归,健者或积资置产不返,占客籍焉,论者以此为台人生记一大宗,亦重可悯也。”台州府人地关系的紧张导致了人口的外迁与人口增速的降低。 1953年台州府人口为263.8万, 以3‰的年平均增长率回溯,同治四年台州府人口为202.6万。嘉庆二十五年台州府人口为277.4万,以3‰的年平均增长率推算, 1858年人口为310.8万,整个战争期间台州府损失人口108.2万,损失率为34.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