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11|回复: 1

七七事变内地最后七个老兵 还原历史细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8 23: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70年前的7月7日,日本人在卢沟桥旁的一声枪响,划破了一座城的宁静,激起一支愤怒的军队,更唤醒了一个沉睡的民族。“七七事变”,一个耳熟能详的事件,中华民族自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8年。
<><BR></P>
<>  70年过去了,那些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都已逐渐走向时光深处。当年在卢沟桥的石狮注视下与日军浴血奋战的10万国民革命第二十九军将士,如今在全国也仅剩下7名,而这7部已届耄耋之年的“活历史”,也在渐渐消逝。 </P>
<DIV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DIV>

<><BR></P>
<>  时值“七七事变”70周年来临之际,本报寻访了国内最后7位“七七事变”老兵以及著名“七七”将领宋哲元、佟麟阁、赵登禹的后人,意在记住他们的名字,留下他们的记忆,缅怀那段英雄的历史。 </P>
<><BR></P>
<>  1937年7月7日,北平大雨初停,闷如蒸笼。 </P>
<><BR></P>
<>  那一天,来自河南项城的崔金品在37师师部如常值班,当天的电话和电报奇多;17岁的张可宗则在河间府听闻北平局势紧张,忧心忡忡。 </P>
<><BR></P>
<>  那一天,18岁的赵金典在颐和园大门前站岗,瞪圆的双眼怒视着招摇过市的日本兵;21岁的马玉槐则在长辛店照常练习他的4式枪、4式刀和4式拳。 </P>
<P><BR></P>
<P>  那一天,219团3营战士马步先在宛平城内听着日军近乎挑衅的演习声,紧张得连刀柄都攥出了水;217团机枪连班长孙敬生则与战友高唱了一遍《八德军歌》和《吃饭歌》。 </P>
<P><BR></P>
<P>  那一天,17岁的军训团学员李鸿斌在南苑军营温习刚学过的军事理论,对面200米处是日本欧亚航空公司,日本兵频繁穿梭其中。 </P>
<DIV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DIV>

<P><BR></P>
<P>  然而,仅仅几个小时后,一阵鸣响于卢沟桥的枪声,将这7个素不相识的29军士兵的命运连结在一起。“七七事变”爆发,中国全面抗战的序幕拉开,中华民族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P>
<P><BR></P>
<P>  70年后的今天,当年那些共赴国难的热血青年,大都已相继离去,存活者也都是耄耋老者。作为“七七事变”的亲历者,他们每个人都是一部珍贵的“活历史”。 </P>
<P><BR></P>
<P>  然而,再顽强的生命也难敌岁月的消磨。前些年,亲历“七七事变”的29军老兵在国内还能找到18名,但到了2006年,这个数字便骤减为9名。随着今年上半年天津冯义田老人和河北韩立才老人的先后离世,如今仍在世的29军老兵在国内只剩下7名,他们大多已是年逾9旬,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P>
<P><BR></P>
<P>  今年是“七七事变”70周年,为保存下这些随时可能消失的记忆样本,本报记者辗转找到7名老人,记录下他们当年所见证的“七七事变”,并还原70年前那场震惊中外的战事的部分细节。 </P>
<P><BR></P>
<P>  每天抱着枪睡觉 </P>
<P><BR></P>
<P>  赵金典记得,北平的气氛,从1937年6月就开始紧张起来。日军陆续入关,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与平津地区的中国守军29军成对峙之势。 </P>
<DIV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DIV>

<P><BR></P>
<P>  当时的赵金典是颐和园的一名门卫。年仅18岁的他体格过人,参军不久便被选入特务团手枪营—— 一支专门负责保护师部的精锐部队。 </P>
<P><BR></P>
<P>  白天站岗时,赵金典时常能看见日本兵排着方队,喊着听不懂的口号穿街过巷。有时候甚至还有坦克车跟在后面。这阵势惊扰了不少北平市民,但日军却美其名曰为“演习”。 </P>
<P><BR></P>
<P>  生性耿直的赵金典看不惯日本人这副嚣张嘴脸。每次有日本部队经过时,赵金典都把身体挺得笔直,瞪圆了眼睛。师部首长好几次称赞他“没给中国军人丢脸”。 </P>
<P><BR></P>
<P><BR></P>
<P>  与此同时,29军也针锋相对地进行各种演习,若是迎面遇上日本兵,战士们就与对方互顶肩膀。“29军武风盛行,日本兵扛不过我们。” </P>
<P><BR></P>
<P>  一天上午,两个日本兵要求进入颐和园,但遭到赵金典的拒绝。日本兵开始无理挑衅,赵金典一言不发,把背后的“大片刀”抽了出来。看着刀身上的寒光,日本兵吓得转身就跑。赵金典露出一丝微笑,对着对方的背影做了两个劈刀的动作,手上青筋暴突。 </P>
<P><BR></P>
<P>  当赵金典为他的“大刀吓鬼子”的故事而沾沾自喜时,驻守在宛平城的37师110旅219团3营士兵马步先正感受着战争临近的气息。驻丰台日军在卢沟桥附近的演习几乎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他们以宛平城和卢沟桥为“假想敌”,没日没夜地练习着攻城。开始还是空弹训练,后来干脆变成了实弹演习。 </P>
<DIV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DIV>

<P><BR></P>
<P>  这让这位17岁的河北青年在一个多月里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每天晚上都抱着枪睡,有时候半夜被日本人的叫声惊醒了,就紧紧握着刀把,双手很快就汗水淋漓了。” </P>
<P><BR></P>
<P>  此时29军与日本华北驻屯军之间已势如棋盘,当日军频繁“走子儿”时,29军却对形势的判断一错再错,为日后的被动挨打埋下了伏笔。 </P>
<P><BR></P>
<P>  1937年5月,军长宋哲元携家眷回山东老家,他过分乐观地认为此行将“使日方失去纠缠目标,可以缓解日方胁迫之势。” </P>
<P><BR></P>
<P>  7月6日,北平大雨。日本人当晚把大炮和战车推到了宛平城外的卢沟桥火车站,气氛骤然紧张。马步先和衣躺在宛平城内一个叫“崔家店”的旅店内,黑暗中,他把步枪和大片刀放在身旁,双手紧握,如临大敌。 </P>
<P><BR></P>
<P>  “是日本人先开的枪” </P>
<P><BR></P>
<P>  1937年7月7日,暮色降临,气氛变得越来越凝重。在大瓦窑一带的日军迟迟不撤。宛平方面也开始有所警觉,天黑前,县警察局下令把东门关闭,不许出入。 </P>
<DIV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DIV>

<P><BR></P>
<P>  晚上10点40分左右,一阵枪声从宛平城外传来。正在卢沟桥下永定河岸布防的马步先惊得从地上跳了起来,推弹上膛,对准前方。 </P>
<P><BR></P>
<P>  “是日本人先开的枪。”时过70年,87岁的马步先仍能清晰记得当时枪声是从城东北方向日军阵地那儿传来的。 </P>
<P><BR></P>
<P>  枪响后,日方称一名叫“志村菊次郎”的士兵失踪了,要进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严词拒绝。双方僵持到8日凌晨5时左右,几枚炮弹突然飞越宛平城墙,正中金振中营营部,日军开炮了。 </P>
<P><BR></P>
<P><BR></P>
<P>  “位于卢沟桥北面的铁路桥最先发生战斗。”马步先回忆说。当时29军在桥上只有两个排共80人左右的兵力,由于寡不敌众,仅仅坚持了15分钟,就被日军占领了铁路桥和回龙庙,扼住交通咽喉。 </P>
<P><BR></P>
<P>  此时,马步先所在的12连正往南支援卢沟桥阵地。此时镇守卢沟桥上的一个排已经打剩为8个人,排长也牺牲了。 </P>
<P><BR></P>
<P>  敌人密集的炮弹将天边照得白亮,宛平城东顺治门城楼也被击毁。马步先不时在卢沟桥和沿河战壕间换防,敌人来犯时,就用捷克式步枪射击。按照训练要求,本来要待敌人进入200米范围内才能开枪,但有些战士还是太紧张,敌人远在六七百米以外,就早早扣动扳机,浪费了不少子弹。 </P>
<DIV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DIV>

<P><BR></P>
<P>  双方在卢沟桥阵地陷入胶着状。马步先已经一天一夜没睡过觉了,枪声停下的时候就靠着掩体小憩。战士们轮流站岗,一炷香一换。炊事兵也分散到各个班战斗,战士们只得自己动手做饭,多是些烙饼、面条等东西。 </P>
<P><BR></P>
<P>  7月8日拂晓,北平又下起了滂沱大雨,战壕里一片泽国,马步先站在泥泞中,被雨水模糊了双眼。 </P>
<P><BR></P>
<P>  “七七事变”迅速在国内掀起轩然大波。双方接火后数小时,29军军部就发出命令:“卢沟桥即为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次日,远在延安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也发表宣言疾呼全国人民:“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P>
<P><BR></P>
<P>  “当时将士们的士气非常高涨。铁桥失守后,镇守宛平的3营营长金振中决定组织敢死队去收复,结果群情汹涌,一下子去了几百人,把桥上的鬼子都给赶跑了。”马步先回忆说。 </P>
<P><BR></P>
<P>  大刀的刀刃都砍卷了 </P>
<P><BR></P>
<P>  当马步先和战友在战壕里坚守了一夜后,援军37师109旅217团在7月8日早上赶至卢沟桥。他们的到来引起一阵欢呼。217团1营4连7班战士马玉槐和战友赵书云随即被命令为前哨,到宛平城外观察敌情。 </P>
<DIV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DIV>

<P><BR></P>
<P>  中午时分,10多个端着三八枪的日本兵进入马玉槐的视线,马、赵二人边打边撤,敌人恃着人多,叽咕着就扑了上来。马玉槐抽出背上的大刀,一个横劈,刚好磕歪了一个日本兵的刺刀,对方露出空当,马玉槐趁机向前一刺一拧,日本兵在惨叫中倒下。 </P>
<P><BR></P>
<P>  阵地上别的战士听到声音,都纷纷赶过来支援,日本人丢下几具尸体就跑了。这样的白刃战时常上演。29军人手一把大片刀,连伙夫都有。刀长三尺,七斤重,耍起来风快。 </P>
<P><BR></P>
<P>  大刀在卢沟桥守卫战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219团团长吉星文就数次脱下上衣,带领战士冲进敌阵,回来的时候刀都卷刃了。“日本人很怕跟29军打白刃战。”马玉槐说。 </P>
<P><BR></P>
<P><BR></P>
<P><BR></P>
<P>  “七七事变”3天后,为声援“大刀军”而作的《大刀进行曲》闻世。这首歌琅琅上口,很快便传遍全军,开头第一句歌词便是日后广为人知的“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P>
<P><BR></P>
<P>  但大刀仍然无法扭转敌我装备悬殊的局面,守卫卢沟桥的219团伤亡惨重,团长吉星文不得不向37师师长冯治安求援。 </P>
<P><BR></P>
<P>  而另一边,开战后,赵金典曾护送37师师长冯治安两次上桥督战。他记得当时卢沟桥和宛平城墙都已是弹孔累累,城内有些地方还冒着青烟。阵亡士兵的尸体被战友冒险拖了回来,个别新战士没见过此场面,禁不住哭了起来。 </P>
<DIV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DIV>

<P><BR></P>
<P>  “北平城里的反日游行多了起来,城里也堆满了全国各地寄来的慰问品。”赵金典在颐和园站岗的地方,已经少有日本人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抗战情绪高涨的大学生和各式救亡团体的到来。 </P>
<P><BR></P>
<P>  时为37师109旅217团机枪连班长的孙敬生也在此时随军驻扎进长辛店。日军的大炮雨点般地落在他们的阵地上。“附近菜田里的蔬果叶子都被震掉了,很多战士都被炸成碎片。” </P>
<P><BR></P>
<P>  在随后半个月的时间里,孙敬生所在的连队仅靠6挺机枪和6门射程极短的迫击炮还击敌人,场面非常惨烈。 </P>
<P><BR></P>
<P>  学生军十命换一命 </P>
<P><BR></P>
<P>  当卢沟桥阵地烽火连天的时候,离北平20多里远的南苑军营仍是一片平静。17岁的军事训练团学员李鸿斌在这里如常训练,如常学习。他和其他1700多名知识青年一样,将被训练成未来的指挥官。 </P>
<P><BR></P>
<P>  炮声日隆,但在每周一的训话课上,副军长兼军训团长佟麟阁除了鼓励同学们尽早学成报国外,并不提及北边战事。一些心急的同学跑去问教员,得到的答复大多是“很快会和谈解决的”。 </P>
<DIV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DIV>

<P><BR></P>
<P>  当时抱有这种乐观心理的29军将士并非少数。“七七事变”爆发后,蒋介石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固守宛平,就地抵抗”,企图将战事控制在局部范围内。7月 7日至7月25日期间,事端4次被日军挑起,冀察当局又4次与对方坐到谈判桌旁。此时期双方处于拉锯阶段,战事时断时续。 </P>
<P><BR></P>
<P>  事实上,29军已经被日本人的烟幕弹所迷惑,“和谈”实则日军的缓兵之计,在双方僵持之际,日军大批入关。至7月25日左右,日军集结在平津地区的兵力已超过6万,还运来飞机坦克,实力已在29军之上。 </P>
<P><BR></P>
<P>  “7月26日气氛开始不对了,学校也停了课。”这一天,李鸿斌领到一把铁锹,被安排到军营四周挖战壕。同学们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还以为要上实地演习课。就在这一天,华北驻屯军突然向第29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对方在28日前全部撤出平津地区。 </P>
<P><BR></P>
<P>  完成调动布防的日本人准备发起北平总攻,攻击重点正是李鸿斌所在的南苑兵营,由副军长佟麟阁和132师师长赵登禹率领的南苑守军仓惶应战。 </P>
<P><BR></P>
<P>  战壕挖好了,军营四周200米范围内的高梁和玉米也被砍掉,各主要路口还放置了圆木作路障。27日傍晚,李鸿斌领到了一杆步枪,200发子弹,4颗手榴弹和一把大刀,外加3天的干粮。有些同学知道要打日本了,兴奋得一个劲地拍掌。 </P>
<P><BR></P>
发表于 2007-7-9 07: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抗日离不开国军的功劳,希望GCD不要抹灭事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社区动态|免责声明|隐私条款|联系我们|手机版|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 浙ICP备18042709号-3 )

浙公网安备 33032602100245号

GMT+8, 2025-7-10 12:39 , Processed in 0.05981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