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00|回复: 1

“垂直管理”是瓦解“诸侯割据”的利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29 20: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TRONG><FONT size=2>“垂直管理”是瓦解“诸侯割据”的利器<BR><BR></FONT></STRONG>朱卫华<BR><BR>  “中央政令常常出不了中南海”的尴尬与危机,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因为地方政府权力过大而滋生的一颗体制苦果。尽管中央在十年前对此就有所警觉并通过垂直管理加以制衡,但地方政府“拥权自重”的势头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在这种行政背景下,垂直管理的话题难免再度升温。<BR><BR>  当然,垂直管理决不是疗治中国体制症结的灵丹妙药,更算不上是一种有多大科学含量的体制模式,甚至充其量不过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有针对性地剜除体制顽症的权宜之计。但是,它绝对有用有效,相应行政部门在相应时段和相应症状上,它甚至是所有制衡地方权力过度膨胀方略中的不二之选。<BR><BR>  在经济管理领域,工商、税务、海关、金融等部门多年来一直实行垂直管理,后来又有质监、土地等部门相继跟进。但在权力监督领域似乎从未进行过这类尝试。比如审计、纪委、监察这种强势监督机关,就十分有必要实行垂直管理。而在几十年一贯制的“块状”行政制式下,这些机关在理论上和实践都已经证明是形同虚设。<BR><BR>  同级审计、监察、纪委机关无法有效地在同级行政层面上行使监督职能。比如审计机关,除了中央审计署的李金华及其同僚,地方政府的审计部门很难在同级党政机关中有所作为。它们只好按照省里审计市里、市里审计县里、县里审计乡镇的路线图去进行怪异的行政表演。当然,这样做并不是完全违背行政惯例,但问题在于,所谓地方保护主义并非仅仅是某个行政单元胡作非为的概念,它甚至包括省护市、市护县、县护乡镇这样一种隶属式地方保护。内蒙古新丰的那个违规项目,为什么中央令行而无效?就是因为不光有该项目所在地的政府保驾,而且还有自治区政府在护航。各地的审计工作自然也在地方保护主义的卵翼下憋屈着、扭曲着。如果国家划拨地方的一笔专用资金被某市政府挪用于违规项目,市里的审计部门就是查出来,它敢说那资金半个“不”字吗?你若敢犯颜,顶戴花翎就一定不再属于你。<BR><BR>  比起审计、监察机关,同级纪委机关的日子似乎要稍微好一点,其负责人一般都自动进入同级行政的最高决策层,但在这个决策层中,该负责人几乎无一例外地自动居于第五、六把手的权力第次上。从理论上讲,他领导的纪委机关可以监督其下级官员,但事实上,在森严的“官大一品压死人”的权力格局中,他们连监督下属官员的机会都没有!因为同级党政机关中,权力第次在他之上的官员从未授予他监督任何人的“独立”权限。当然这不是某个人的过失,而是一种制度设计的缺陷。<BR><BR>  每当一个地区发生腐败案,民众就质问,纪委都干什么去了?这未免太“抬举”地方纪委了。这种体制本来就决定了它什么都干不了,你能苛求它干什么?有网友不止一次地发出疑问:在反腐败斗争中,什么时候才能不惊动中央纪委?!这话问得既可怜又无奈,中央纪委不出手,省纪委能够扳倒一个腐败了的省长吗?市纪委能够撼动一个腐败了的市委书记吗?不能!可这就是我们今天面临的权力监督的现状。<BR><BR>  当今中国行政管理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地方保护主义猖獗,说到位一点,“诸侯割据,各自为政”的利益征象已经可以用“严重”二字形容。而地方保护主义的根源,就在于几十年来中央似乎失去节制的放权。或许,在改革开放的某些阶段上,中央给地方政府放权是必要的,但如果把放权当作一种中央行政常态,则显然大为不妥。因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毕竟是一个整体,局部的即地方的发展自由必须无条件服从国家整体战略。就像打一场战争,尽管在许多问题上允许“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如果不服从最高指挥官的命令,而任由各战区司令官各行其是,或许某个司令官的战区赢得了那里的胜利,但可能会输掉整个战争。<BR><BR>  就如这环保问题,事实上中国目前环境状况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央不重视环保问题吗?当然不是。但为什么中国的环境会被糟蹋成今天这个局面?根子在国家环保系统实行“块状”管理上。近年来,中央环保部门声嘶力竭地向地方喊话,没人理睬。为什么?正如《了望》周刊记者所指出的,在一些市、县,有的地方领导甚至直接告诉环保局长,我不管这个项目有没有污染,要么你就批准,要么就下台,我换个人来批。而且这不是个案,各地的环保局局长在当地政府大家庭中,个个活得像三孙子。这跟前面提到同级审计、纪委等机关的负责人行政处境毫无二致。<BR><BR>  有人认为垂直管理也有弊端,这一点是肯定的。一则中央权力过大可能形成新的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权力格局,二则无助于防范和遏制腐败这种根源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毒瘤。而且持此论者还举出一个例证:国土部门就是垂直管理,但国土部作为中央部门,不是曾经有位部长因腐败而锒铛入狱了吗?也有人举出2003年海南工商系统的腐败串案证明此论。这是事实。而且因为今年国家审计总署在查出资金使用违规、违纪甚至违法问题后,把中央48个部门拉上了曝光台,这使得中央政府的形象在民众中大打折扣。有人怀疑,实行垂直管理后,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权力集中了,是否会助长其腐败?应当说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这一点,大多数实行垂直管理多年的部门可以得到直观的印证。再者,那些没有实行垂直管理的部门不是同样发生了大量的腐败吗?<BR><BR>  况且,垂直管理这种行政制式,远远不止为防范腐败现象而设。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几大治国理政要素中,它不仅可以在体制上保证政令畅通,而且可以因着该制式的政治惯性而自动排除地方政府的掣肘因素。同时,因为线状管理简易化和明晰化的特点,更有利于有关方面对中央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BR><BR>  当然,任何管理模式,都可能利弊并存。至于选择哪一种模式,决策者要做的,就是权衡其利弊之轻重。利大于弊者,就是要确定的选项。在政令不畅、上下脱轨、央地失谐、官民对立的境况下,国家的一些事关整体战略利益的行政系统,必须尽快建立垂直管理体制,而且在设计上不应忽略各地方相关机构的升格问题,特别应重点考虑人、财、物等基本要素同地方政府脱钩的事宜。如果把其中某一方面留给地方政府,实行所谓的“双重管理”,例如人事任命权限、财务控制权限撒手给地方政府的话,那么垂直管理就等于开了一场行政玩笑。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已经实行垂直管理的部门,很多地区多年来就存在这种不伦不类的所谓“双重垂直”现象。有人担心实行垂直管理“存在架空地方管理,弱化地方政府职能”的问题。这真是一种善良的悖论!垂直管理不就是要在那个特定的行政部门管理上“架空”地方政府吗?如果不就其“架空”地方政府,你的“垂直”还有什么意义?!<BR><BR>  除本文论及的审计、纪委、监察等政治板块之外,那些虽具经济属性但涉政治神经中枢的环保、安全管理等部门亦应实行垂直管理。让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和国家安监局局长整天在第一线疲于奔命,这也不是正常的行政之道吧?<BR><BR>  有专家认为,长远之计,解决央地管理日益尖锐的矛盾应依靠立法手段。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国家行政学院行政法研究中心研究员熊文钊教授认为,中央与地方关系只有在制度化、法治化的基础上,才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才能使中央与地方的职能关系保持一种均衡和稳定的状态。熊教授这种四平八稳的观点无疑是无懈可击的,但是,解决央地管理的矛盾已经刻不容缓,你那个“法治化”要等多少年才能实现?垂直管理本质上就是一种权宜之计,革除行政顽症必须依靠这种权宜之计。况且,实行垂直管理并不影响相关立法进程的推动。 <BR></P>

<><STRONG><FONT size=2>政令出不了中南海 中央动手向地方收权加强权威<BR><BR></FONT></STRONG>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权力下放造成地方滥权,影响中央政令推行。近期已有迹象显示,中共中央开始把地方的“人、财、物”等权限收回中央,寻求“垂直管理”,集权于上,确保政令推动。同时进一步扩及审计和环保等权力,以加强中央部门执法监管的权威性和统一性。<BR><BR>  《瞭望》周刊指出,中共政府职能部门长久实行地方政府和上级部门“双重官员”,中央主管部门负责工作业务的“事权”,地方政府则掌管“人、财、物”。在此体制之下,地方政府经常动用上述权力,影响职能部门执法,损害中央政令的统一推行。<BR><BR>地方官员为私利干扰执法<BR><BR>  以环保为例,今年5月,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指出,许多地方环保局长的“乌纱帽”握在地方官员手中,一些官员用“挪位置”、“摘帽子”等手段,直接干扰环境执法,导致环保局长“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BR><BR>  《瞭望》周刊调查发现,一些市、县的地方官员甚至直接告诉环保局长,“我不管这个项目有没有污染,要么你就批准,要么就下台,我换个人来批。”中共前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去年公开批评,地方政府为一己之利,不理会中央政令,导致“令不出中南海”,地方的滥权程度,可见一斑。<BR><BR>  为此,中共中央寻求“垂直管理”,集权于上,确保政令推动。今年,国家环保总局组建华东、华南、西北、西南、东北等五个环境保护督察中心,连同上海、广东、四川、北方、东北、西北等六个与核辐射安全监督站,一共十一个环保单位的执法监督机构,直接由国家环保部门垂直管理,以减少地方对环保执法的干扰。<BR><BR>  地方滥权使施政数据失真早为各界所诟病。据报道,2000年至2004年间,全国各省区市核算的GDP总数,比国家统计局核算的全国GDP总量,分别高出8.7%、9.7%、11.7%、15.6%和19.5%,浮夸造假愈演愈烈。<BR><BR>垂直管理让政令上传下达<BR><BR>  除此,作为最大利益资源的土地,在地方上更是赤裸裸各行其是。按规定,中央对土地管理分为五级制,从国务院、国土资源部、省土地厅、市土地局到县土地局,各司其职。但地方政府经常集土地规画、审批、出让金收取等权力于一身,置国务院和国土资源部的政令于不顾,遭查处的土地违法案件逐年遽增。即使在天子脚下的北京,也控制不住滥权的势头。<BR><BR>  据《经济学人》报道,去年3月,中央政府为降温房地产过度开发,通令全国进行调控,然而上海房价依然飙高,北京房价今年头两个月涨幅竟比上年同期超出17%,理由是北京奥运逼近,不开发不行。为向民众提供廉价住房,中央日前下令各地广建平民住宅,也未得到地方的积极响应,主要是廉价住房没有赚头,地方政府兴趣不高。<BR><BR>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于安,坚决支持中央对地方实施“垂直管理”,好处是有效避免地方政府干扰,保证“上传下达、政令畅通”。第二个好处是有利于资源配置,包括人员调动、资金和设备等都可经由中央统筹安排,减少重复浪费。 <BR></P>
发表于 2006-11-29 2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P>[em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社区动态|免责声明|隐私条款|联系我们|手机版|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 浙ICP备18042709号-3 )

浙公网安备 33032602100245号

GMT+8, 2025-5-6 00:45 , Processed in 0.05548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