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73|回复: 8

漫步-碗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28 19: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碗窑历史:(转)

据记载,明末清初,福建连城县的巫氏等先民为避战乱,一路内迁,至浙江省苍南玉苍山麓南坡(原平阳县)蕉滩时,被当地的资源条件吸引,定居下来,重操原籍旧业———手工操作烧制陶瓷器皿,尤以青花陶瓷闻名。代代相传,在清乾隆年间达到极盛。



据史料记载,当时碗窑小小一个村落,竟吸引了40余姓聚居,人口多达4000人。碗窑人秉传祖业,埋头做碗,除了三四家开小客栈的,另有十来个人懂一点“官话”,给不通当地方言的客商们做做“翻译”,其余的几千号人口基本从事手工制陶。村里客商云集。虽然龙窑(阶级窑)多达18条,但手工出品慢,要货的人又多,商人们为了屯足货,甚至一住半年。



碗窑地处偏僻,生活简单寂寞,为了留住客人,村里集资兴建戏台。村民们财大气粗,一次性在半岭、下窑各盖一座戏台。第二年,又按当时习俗,在戏台对面盖三官殿(意谓演戏是为了祭祖娱神,以避嫌伤风化)。碗窑的三官殿和戏台工艺十分精良。三官殿里大大小小的藻井多达13个,形状各异,无一类似。藻井层层描绘人物、诗词、花草———据南戏专家们考证,至少绘有12支当时盛行的戏文。



经过鼎盛期,碗窑渐渐走上下坡路。1936年,全国到处闹饥荒,谁买碗?碗窑人只好将碗垒在家里,最后终于停产。解放后,碗窑曾有过几次起色,先后办过生产合作社等,村民们的户口也迁为“居民”。生产设备有所改观,但传统的制瓷设施仍保留沿用。1958年,该地兴修水利,建造桥墩水库,根据用地规划,水淹下窑。
发表于 2006-9-28 19: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28 19: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


沿着山石小路我踏进了这个古村落。 一黄一黑两条狗仰着脑袋警惕着注视着我,从它们的眼神中我判断出它们对我这个外来客没有恶意。于是我冲它们吹了声口哨,果然我的判断没有错误。他们摇着尾巴向我小跑过来,不断蹭我的小腿。我伸手摸摸它们的脑袋,它们便一左一右紧随着我。山里的人跟山里的狗一样是友善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28 19: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28 19: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不懂,小学没毕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28 19: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味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28 19: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敖江人当年用的碗叫墨城碗,不知有几人记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28 20: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通透的很!赞个

也很想拍些类似题材的照片,苦于没有时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28 20: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LIGHT]有没有看见那条狗。口水直流[/LIGHT][/SIZ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社区动态|免责声明|隐私条款|联系我们|手机版|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 浙ICP备18042709号-3 )

浙公网安备 33032602100245号

GMT+8, 2025-7-17 13:02 , Processed in 0.10259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