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报关的单子明显少了 曹语 上海一家货代公司报单员,做了五年出口海运报关工作
曹语所在的公司位于吴淞路,在对朋友解释她的工作时,“货代”常被误解为“物流”。事实上,货代公司即是货运代理公司,接受货主委托后,就将货物装箱运输到目的地。
在公司的流程环节上,曹语是负责货物报关的报单员,直接与海关接触。据她介绍,公司的操作流程是由营业部从一代、二代那里接货,操作部则根据发货目的地装箱,由报单员预录入海关的专业网站系统,海关会给一张电子回馈单证,报单员凭电子放行单证再办理现场报关。对于外贸的地缘特征,负责填写“境内货源地”的曹语有着直观感受。
记者:今年委托你们公司代理运输的订单多吗?有没有数量上的变化?
曹:我们有好几个报单员,大家都是随机做单子的,就我手里接触的单子来看,总量变化还不是非常明显。
记者:那分地区来看呢?
曹:比较明显的感觉是,经手的境内货源地为“江苏”的单子多了,过去江苏和浙江的比例大致是1:1,现在大约2:1,一天的单量是七八百张,可以算出浙江大概的量。
记者:报关一般要求对发货地细化到什么程度?是省、地级市,还是县级市,或者更小的行政单位?
曹:一般是要求细化到县级市,多数单子在报上来的时候填写的是县级市或者地级市。
记者:那温州和温州下辖几个县今年报上来的单子有什么特征吗?
曹:浙江减少的单子主要就是来自“温州及其它”的货源地,包括温州一些辖县和经济开发区,明显变少了。台州、海宁的量变化不是很大。
晚报记者 劳佳迪 温州摄影报道 温州发展模式优势渐失 本土人才加速流失 “改革开放初期的温州虽然没有特区之名,却有特区之实。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温州地方的政府官员和精英阶层主要是由本地人构成,他们有独特的社会网络和地方特征的官商场文化以及利益获取机制,将地方利益最大化,这是当年的先发优势。”陈建军分析,“当年这样由地域特性支撑起的发展基础,比方温州语言,非温州人听不懂,但温州人基本能听懂中国绝大多数地区语言,这可以使温州在外部信息交换过程中获得更多‘自治权’,但在当下市场环境中,却开始形成文化和信息沟通的封闭性,反而成为温州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 ” 更棘手的是,不仅外来人才不足,本土人才也正在加速流失。 “第一代企业家受教育程度不高,第二代很多去了国外留学,我们做过调研,真正回到温州的第二代只有四分之一。 ”让张一力担忧的是,温州每10万人的大学生数量只有7000人,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严重不足。 |